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各地政府开始意识到人才所起的关键作用。过去的几年,不同规模实力水平的城市各展其能,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了一场城市「抢人才」的持久战。
如今距「抢人大战」提出已有几年时间,回看各地人才引进的成果,有可称道之处,但亮眼数据背后,同样也有难言之隐。
1、在实际操作中,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特别是在芯片、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各地盲目引进、盲目攀比,最直接的后果便是「人才消费」水涨船高,项目质量却每况愈下。
2、人才骗补现象屡见不鲜,一部分所谓的专家和海归人才利用各地政府急于招徕人才的心理,拿着一份PPT到全国各地「巡演」,四处洽谈落地、拿补贴,就是不落地。
3、在上位政策引导下,各地政府普遍把人才层级作为人才引进工作的首要维度,一般并不强制要求人才带成熟的产业化项目入驻,导致的结果就是人才引进了不少,但真正投产的项目少之又少。
4、人才效能有明显的后期效应,一般来说,一个初创项目至少要3-5年时间才能有所建树,可地方领导的任期一般也就是3年左右,对项目发展缺乏足够的耐心。
地方政府「急于求成」的心态助长了项目投机的气焰,滋生了一批坑蒙拐骗的项目。如何从鱼龙混杂的消息中甄别出真正的「好项目」,将是未来各地招才引智工作的重要课题。
正文:
一、了解项目创始人的学历(头衔)、经验
人才项目,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人。
人才分几类,「两院院士」、「国千」、「国万」、「长江学者」等是人才链最顶端的专家,代表一流的技术能力与品牌力,是人才中的佼佼者;第二梯队,包括海内外名校博士(及以上)学历人才,以及省、市认定的高层次人才等,相对于上面的国家级人才,此类人才(项目)更容易引进,但也是投机倒把的「重灾区」,对此类人才(项目)园区需谨慎甄别;第三梯队包括其他一些普通985的硕、博士等,属于一般性人才项目。
当然也有部分项目,咋一看创始人名头很大,但领军人才本人并未把太多精力放在上面,只是偶尔兼职、甚至只是冠了个名,此类项目的含金量要大打折扣。
另一个考量维度是团队(主要创始人)的工作经验,一般来说,有大型集团中层以上从业经验或成功创业经历的人才,在竞争中会少走很多弯路,反之创业则更不容易成功;此外,团队组织框架要合理,「万事俱备,只差一个程序员」这种显然说不通;而一个团队的年龄跨度过大(比如一个50后带着一堆00后创业)也会给项目发展留下隐患。
二、不懂的领域尽量不涉及
这点不难理解,如果对一个行业完全没有了解,很难判断项目的真实性,只能任凭对方「胡吹乱嗙」;即便贸然引进,由于双方在思维认知上存在巨大差异,很多事情难以达成一致,结果就是要么园区对项目方听之任之,要么政府粗暴干涉,影响企业经营节奏。
三、是否有成型的产品
美国知名畅销书作家蒂姆 · 费里斯有一句名言,「请相信我,你的想法一文不值」。
初创团队中,最不缺的就是想法。创业团队里,随便拉三五人讨论,都会产生层出不穷的想法,但当想法真正落地时的困难才会显现,在市场的检验下,绝大多数所谓的想法都是一厢情愿的。所以,涉及人才项目,我们原则上应要求对方提供清晰的技术路径及较为成型的产品。对有强大背书的专家人才可以适当放宽要求,但也要从行业的市场规模、技术壁垒、准入门槛、资金需求等几个维度进行考量,综合研判项目的可行性。
四、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创新能力的证明,想了解一个项目的创新能力,最简单的方法便是了解其知识产权拥有量,拥有多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一般不会差,反之我们则要对人才(项目)的竞争力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五、了解项目的成本
初创项目业务模型还没有验证出来,收入几乎为零,所以我们很难从营收的角度判断项目的好坏。但另一方面,项目的成本确是实打实的,它能够直接反映项目为了发展而实际发生的支出,由此反映出人才创业的态度与魄力;此外,如果项目的资金需求特别大,每年支出千万甚至亿级,园区还需要考虑是否具备吃下该项目的能力。
六、评估市场前景
企业的市场前景判断有几个维度,一是目前国家和地方对该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如何,是否是国家鼓励发展的类目?二是市场用户对该产品是否有需求,如有,市场存量有多大?三是行业延展性如何,未来变化可能有多大?四是目前市面上是否有同类产品,如有,本项目处于什么位置?是否还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七、问清项目的履历
包括项目的成立时间,成立地点,股东姓名、股份比例、注册资金、实到资金;以及此前是否拿过其他政府的人才政策,目前是否还有在谈的政府或园区等等。
八、问清项目投资的缘由
每一个决策都有其合理性,面对那些看起来明显不合常理的投资行为(如人工智能团队离开上海到十八线小县城创业、或者从事海洋经济的人才来内陆投资创业)我们要多一个心眼,要求对方给出合理的解释。
九、问清项目的政策诉求
不同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项目,政策诉求也不相同:如生物医药项目,会有药物注册申报、药物通关的需求,同时药物的研发及临床研究开销极大,需要资金支持;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科技项目,对研发政策、人才政策这些更为看重;智能物流、智能货运、跨境贸易等项,目需要更好的税收减免政策;新基建项目投资,一般希望拿到地方政府的订单....充分了解项目的政策诉求,才有利于精准施政,引才入园。
十、看不清的项目,以退为进
如果某个项目实在看不懂,又不愿轻易放弃,可以选择暂时搁置。一方面观察其他地方政府或投资机构的态度,了解他们对该项目的看法,另一方面也给自己一个观察期,过三个月、或者半年,在回过头来看项目的发展,是不是还活着,有没有按预定计划推进,产品研发有没有进展,再决定要不要引进。
EN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园区在线公众号,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 2023-10-07EPCO全流程服务
- 2023-10-07规划设计
- 2023-10-07课题研究
- 2023-10-07产业策划
- 2023-10-07招商运营
- 2023-10-07活动组织
- 2023-18-08智库十五·借鉴丨GRID产发中心赴上海苏杭开
- 2023-18-08智库十五.借鉴丨上海苏杭开展都市型工业项
- 2023-18-08智库十五·党建|为什么是中国?产发中心党支部
- 2022-19-10智库党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产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