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20-83705399

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天域行官网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886号安华汇公建楼16楼

电话:83705399

企业邮箱:grid2016@gzgrid.net

详细介绍

 
【GRID行业建言】广州产业园区研究及发展建言,广州产业研究系列分享(五)


广州现代城市更新产业发展中心(GRID),是广佛首家城市更新领域产业研究谋划和资源整合对接的专业化机构。


 前言 


产业园区是指有明确产业定位及载体规划,符合市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拥有一定数量和规模企业入驻而形成产业集聚的载体,是广州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管理创新的重要载体。

广州产业园区未来该如何转型发展?GRID团队通过大量的行业调研以及参与实际案例,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并于本文进行分享。


文章仅作研究用,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不当请联系后台删除


行 业 趋 势

在新经济形势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造血能力,走集约复合式发展道路是产业园区未来的整体发展趋势。


1
产业园区由单一向复合发展题



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产业园区用地粗放,居住、服务等功能不够完善,对高端人才吸引力较低,与城区联系也不够密切,未能与城区形成同步发展。

未来,产业园区与城区在资金、市场、技术、科研方面的联系将逐步加强,园区与城区的发展会日益融合,形成产业积聚、企业家交流,服务配套于一体的产城融合的模式。


2
产业园区由零散分布向集聚发展





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的都存在产业园区规划不合理、规模小、分布零散、相互之间缺乏合作等问题,难以形成联动效应、规模效应。

未来,随着低效产业园区逐步被淘汰,优质产业园规模不断扩大以及相互之间合作的加深,未来产业园区必定由零散分布向集聚发展。


3
产业园区由低效运营向集约发展



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产业园区在招商时只考虑物业出租收入,并未对入园企业产业类型进行限制,导致园区出现多种产业并存且相互之间关联度不高,主导产业不清晰的问题只处于简单的空间集聚低级形态。

未来,这种空间集聚必然会走向高级化,形成形态更优越、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平台和载体。


4
产业园区由无证经营向合法合规发展


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产业园区在建设运营前并未办理相应的用地及报建手续,属于“无证经营”。这样不仅不利于园区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也不利于园区自身的长远发展。

但随着各地政府对违法运营的产业园区取缔力度不断加强,以及对旧园区完善历史用地手续工作的不断推进,未来无证经营的园区数量必将大大减少,产业园区将由无证经营向合法合规发展。

5
产业园区由物业管理为主向注重产业服务发展


随着各级政府发展模式的改变和经济环境透明化、公开化,未来产业园区盈利模式将由传统的“物业出租收入+物业管理收入”模式,逐步转变为采取社会化运营与市场化结合,以PPP等融资手段建设重点项目,依托长周期回报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注重收益的可持续性、分享性,由过去过度依赖物业产权性收益,向产品服务化收益转型提升。



广 州 现 状

据初步统计,目前市内共有产业园区1821个,总占地面积为19220.86万平方米,每年为全市GDP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按产业类型分,可分为工业制造类仓储物流类文化创意类互联网类综合类五大类别产业园区。



 市内代表性产业园区产业类型 

 以综合类和工业制造类为主 


截至目前,全市已调研到的产业园区总计134个,已上报自身产业类型的园区数量有106个,其中综合类产业园区最多,有39个,占比36.8%;其次为工业制造业产业园区,有27个,占比25.5%;仓储物流产业园区最少,仅有3个,占比2.8%;其他诸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23个,占比21.7%,互联网产业园区有14个,占比13.2%。


广州市代表性园区产业类型统计


市内各区园区上报数量最多的是海珠区,占地规模和建筑规模最大的分别是花都区和从化区,产出效益最好的是海珠区,其次是天河、越秀区。



近年来经济效益两级分化现象明显


2014年开始,近三年内市内代表性产业园区总产值多集中在0-5亿元及20亿元以上这两个区间内,其中以2016年最为明显,两个区间内园区的数量占比将近82%。


数量

产值

年份

0-5

亿元

5-10

亿元

10-15

亿元

15-20

亿元

20

亿元以上

有效样本

2014年

20

9

3

1

31

64

31.25%

14.06%

4.68%

1.56%

48.45%

2015年

23

10

1

4

31

69

33.33%

14.5%

1.45%

5.8%

44.92%

2016年

24

7

4

2

35

72

33.33%

9.72%

5.56%

2.78%

48.61%


广州市代表性产业园区近三年总产值统计



发 展 优 势


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在区位、技术、人才、创新能力、资源、经济及社会效益等具有较大优势,为产业园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区位条件佳,资源运用足

  • 广州位于珠三角中心地区,区位优越,海运及空运优势明显;

  • 广州拥有多个专业市场及知名展会品牌,能为园区提供广阔的消费市场。


产业结构优,更新换代快

  • 市内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第二、三产业增长明显;

  • 市内三大支柱产业均在产业园区中得以孕育发展。


经济支撑大,社会影响好

产业园区不仅广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广州对外联系的重要窗口。产业园区的重要性,奠定了它在广州市发展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科研能力强,附加产值高

  • 市内高校云集,丰富的人才基础是提高科研能力的必要保证;

  • 近年来市内科研机构、科技服务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促进了市内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


集群效应显,区域联动密

目前,市区产业园区布局已呈现由点到面,由分散到集中,由中心向周边的发展趋势,未来产业园区之间的联动将更为密切,集群效应也会越来越大。



发 展 痛 点


目前产业园区发展中遇到的痛点主要体现在升级改造事前谋划不足、升级改造事中协调不够以及升级改造事后考评机制欠缺三方面:


升级改造事前谋划不足


1、产业发展规划不合理,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不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

多数园区在开发建设时,缺乏产业发展规划,在区域分布上较为零散,产业集聚效应没有很好发挥;

缺乏全市产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细则,包括产业发展定位、主导产业比例规划与实施标准等措施和管理办法。


2、产业园区试点、示范认定标准体系待完善

目前市内仍缺乏对优秀产业园区的认定体系,不利于提升全市产业园区的建设及管理水平;

产业园区的发展缺标准、缺榜样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因素,科学制定试点、示范产业园区认定体系,明确试点、示范产业园区各项指标需求迫切。


3、报建审批程序繁琐,产业园区升级改造诉求难以满足

目前市内产业园区升级改造报批程序十分繁琐,其中涉及的部门及手续数量太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极大地打击了园区升级改造的积极性;

市内相当一部分产业园区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产权尚未规范,未达到升级改造的消防、报建要求,导致无法改造升级。但目前广州市仍未有相应的措施去解决该类问题,导致很多园区只能困守在原来的老旧物业内。


升级改造事中协调不够


1、产业园区运营成本较大,而政府对产业园区扶持力度较弱。

随着人力成本以及入园企业对园区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产业园区的运营成本加大,部分规模较小的产业园区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

政府在产业园区领域仍缺少有力的扶持政策,不利于市内园区的生存发展。


2、产业园区融资体系不尽完善,造血功能有待提高

部分产业园区的融资渠道仍较为单一,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而相比于其他融资机构,银行贷款的门槛相对较高,体现在对园区固定资产的要求上,导致了市内很多小型园区很难从银行处成功融资。


3、政府对产业园区招商支持力度不足,部分园区出现招商困难现象

由于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企业业务量有所萎缩,企业空间成本的缩减对产业园区招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园区之间并未形成错位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加大了园区的招商难度;

政府将重心放在支持大型园区的招商工作中,对中小型园区的招商支持力度较为薄弱,部分中小型园区招商困难,空置率较大。


4、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滞后

目前市内缺乏统一、功能完善的产业园区专业化服务公共服务平台;

产业园区自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滞后:一是部分产业园与入驻企业目前仍停留在“房东”与“租客”关系,园区运营方不愿冒风险去投资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二是部分园区,由于自身缺乏平台建设和运营管理经验导致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滞后。


5、缺乏完善的人才引入与培养机制,导致人才(尤其高端管理运营人才)缺乏

各地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的发展促进了产业人才的需求,而中高级产业人才较为缺乏,已难以满足产业发展(主要是科技园区和工业园)需求;

园区的工人流失率高,普遍出现招工困难(主要是生产型的工业园和物流园区)。


6、部分产业园区相关政策悬空,园区诉求难以满足

部分政策难以落地。如市内众多园区一直希望政府放宽产权分割限制,但目前市内政策中只有《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用地的若干措施规定(穗国土规划【2016】278号)》中有涉及这部分内容,且由于缺乏细则,该政策未能真正实施。


升级改造事后考评机制欠缺


1、产业园区升级改造事后评价奖励机制欠缺

对于自主申请升级改造并完成实施的产业园区,市内暂无相关的考评措施,改造后的产业园区是否符合规定及目标,没有标准考量,也没有相关奖惩措施;

不利于规范园区的发展,真正达到转型升级的效果,也不利于激发园区升级改造的积极性。


发 展 建 言

按照事前规范引导、事中加强协调、事后及时考评等思路,主要从主导产业链、产业创新、产业基金、产业组织、产业服务平台、产业社区等方面着手改进,形成“六位一体”全案推动体系,以促进产业园区向价值创新园区发展。



加强产业园区升级改造事前规范引导


1、建立产业园区升级改造工作保障机制

健全工作推进制度,加强组织保障。建立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产业园区升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产业园区升级改造工作指导和监督、部门协调、资金使用安排等,加强统筹领导。

市产业园区升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部门协作,联合相关社会组织、专家,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定期评估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布局和主导产业定位

梳理整合我市各类产业政策中园区布局的相关内容,合理规划产业园区布局。引导和鼓励各产业园区制定产业发展详细规划明确各产业园区主导产业的产业链状况产业集聚度(主导产业及与之关联的配套产业的企业上一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占园区内所有企业上一年度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比重或园区内从事主导产业及与之关联的配套产业的企业所使用的建筑面积占园区总建筑面积的比重)以及单位面积产值、税收、总投资、投资强度(固定资产投资额除以土地面积)等经济年度目标。


完善产业园区升级改造事中协调


1、充分对接国土规划与城市更新政策,盘活产业园区存量低效用地

积极鼓励产业园区及周边旧村庄协同改造,提升区域整体效益。

鼓励符合广州市产业发展规划、用地性质符合广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业园区采取“工改工”的形式开展升级改造工作。

给予试点、示范产业园区消防、报建手续办理支持。

放宽产权分割权限。


2、强化融资体系建设,增强产业园区造血功能

市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基金与金融机构等社会资本合作,共同建立广州市产业园区发展基金,优先为试点、示范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孵化器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等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完善交易平台,健全产业园区信用和担保体系在产业园区内逐步培育完善的投融资服务平台,鼓励建立商业性和互助式担保公司,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的融资担保体系。


3、推进创新驱动,提高产业园区科研能力

鼓励产业园区引入研发机构。

鼓励研发机构升级设备,提高服务水平。


4、鼓励产业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引入优质企业,提升产业集聚度

> 鼓励产业园区根据主导产业定位,联合专业招商服务机构,实行精准招商

根据园区当年新增落地投资额(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房屋租赁投资等)的10%给予园区奖励,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5、改进产业园区人才保障机制,形成利于人才聚集的保障体系

> 联合行业商协会、专业培训机构、国内外高校等定期组织开展产业园区高级运营人才培训,对参与培训的产业园区可给予一定的学费补贴

鼓励园区与高校联合培养产业园区高端专业性人才,并给予费用支持。


6、打造新型公共服务体系,提升配套服务水平

完善广州市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园区可利用该平台发布招商信息、项目招标文件,引入合作机构等;园区内入驻企业可通过该平台招聘专业人才、发布供求信息、了解最新政策、获取行业资讯、申请融资及法律服务等。

鼓励产业园区与相关社会服务组织开展合作,为园区内企业提供注册、孵化、政策咨询、法律金融、知识产权、人才服务、信息网络、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检验检测、仓储物流等企业经营中所需的一站式配套服务。


7、促进区域合作,提升产业园区开放水平

促进广州市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互动合作。加强与其他地区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交流合作,探索合作共建、产业共育和利益共享的新模式。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实现产业链协同“走出去”,进一步拓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推进中外合作园区建设。在合作园区内或辐射的周边区域建立中外创新技术合作研发、成果转化、海外创新人才服务平台,中外合作示范基地或科技孵化器等。



建立产业园区升级改造事后考评体系


1、建立产业园区升级改造事后评定和奖惩制度

加快推进广州市产业园区试点、示范建设,实行动态考核评价。围绕产业集聚度、经济效益、公共服务、创新能力等方面制定我市产业园区试点、示范的管理体系。通过试点、示范认定的产业园区授予证书及牌匾,开通升级改造审批绿色通道,并设立专项扶持资金进行补贴和奖励。

在定期评定新一批试点、示范产业园区的同时,对上年度试点示范产业园区的升级改造工作进行评比,从中遴选升级改造十佳产业园区,授予证书及牌匾,并给予奖励。


GRID相信,经过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制定考评机制,广州市产业园区将会以崭新的面孔迎接市场的挑战。


相关信息
 
在线客服
热线电话

微信公众账号

天域行小程序